M的房间|马建威“声色”以最后的黯淡之光,存在并消失
M'room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5351jbdlp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▲马建威作品/声色
▲马建威作品/M的房间
用一种必然的手段创造一种偶然的可能……尺子,铅笔,墙面
马建威 2017-08
马建威这件作品,是他新作品“声色”系列在墙面的一次实验。从早期放大的昆虫“标本”到风景切割的“观术”之后,马建威再次思考绘画呈现的视觉体验。
“声色”的初衷,他试图将声音和颜色进行一次视觉层面的交集。原因是他非常喜欢音乐,尤其是电子乐,之前也曾和音乐人有过合作,即他来呈现视觉部分,结合音乐人的创作来体现一种声色同体的传播。“观术”已经从具象的绘画逐渐转向抽象,到“声色”不再有叙事成份,完全抽像化,马建威想得只是有没有可能让声音和色彩有一次碰撞呢?
声音是听觉艺术,必然是无法平面化,但我们在马建威新作里,能够感受到音律的扩散,通过颜色的区隔与渐变的艺术手法来实现,把视觉向听觉部分转化,这时听觉与视觉共同搭建了一个通道,有了交融与呼应。这也是我们常常说到,不同艺术形态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“通感”,包括文字、影像、音乐、绘画等,都是如此,它们之间“想像力”和“感知”是其桥梁。
马建威追求极致化的表现,简单直接是他的本性。在他看来,音乐重要的并不是旋律而是气质,他把这种气质带入到绘画。我们在“声色犬马”的实验中也可以看到,开始还用了几何形状,有对冲和错位关系在,但总觉得还可以再减化,形状依然有束缚,于是干脆放弃繁复,消解掉不必要的东西,只剩下简单的形体,像打开一道门或一扇窗,里面出现的是颜色与声音交汇的一种无形传播。
在“M的房间”不同与马建威这一新作卡纸或电脑绘图的实验,一只铅笔,一把尺子,一面墙,同样的构思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像呢?因为墙面不平,颜色就不均匀,有了粗颗粒感,但不妨碍它的构成。艺术本体,“可能性”是实验的一部分,所有的探索都是成立的。
另外,马建威的“声色”非通俗的“声色犬马”,更指向光怪陆离的现象背后,对“大音稀声,大象无形”的向往。在Mstudio拆除过程中来做这件作品,虽然并没有特殊含义,但一如我重复说到“现实不是一切”,即便是黯淡之光兀自存在,生命力便不会因障碍而被扼杀。
还有几天,马建威的“声色”将随着“M的房间”被推倒的时刻,成为废墟中的一部分。一个实验的完结,就是一个完结,却不意味着毁灭。
米诺 2017-08-05
▲马建威作品/标本系列
支持艺术项目“M的房间”
👇闯入